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港航文苑
沂蒙之行
来源:港湾工程分公司 作者:吴琼 时间:2021-08-27 字体:[ ]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这深情悠扬的歌声中,我们来到了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山东省临沂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却是第一次踏上这片传说中的红色土地,尤其是恰逢建党一百周年,此行变得格外有意义。

行走在简陋的茅草屋中,踏在潮湿柔软的土地上,雨后的沂蒙山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硝烟中的感人故事,告诉我们何谓“红嫂”精神、何谓“军民一家亲”。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舍身忘死抗日为人民,而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最后一口面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伟大精神的感召下,沂蒙人民无怨无悔地爱党爱军,拿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

站在一群孩子簇拥在一位母亲周围的雕塑前,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母亲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为了照顾八路军和抗日干部的孩子,王换于提议在艾山乡设立了托儿所,寄养在这里的孩子最多时达到了40个,在那个粮食稀缺的年代,王换于想方设法动员群众抚养孩子,八路军和抗日干部的孩子都得以保全,而她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都先后夭折了。她对两个儿媳说:“咱自己家的孩子没了不要紧,有你们在还能生养。同志们为咱出生入死,孩子要是死了,就没有了血脉,咱不能让他们断了根呀。”

展览馆里的巨幅油画,是"沂蒙大姐"李桂芳带领红嫂架起火线桥,作为艾山乡妇救会会长,李桂芳带领村里的妇女缝军衣、做军鞋、运军粮、送弹药,她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在战情紧急军队无法过河的情况下,她组织红嫂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在刺骨的河水中咬牙坚持直至将最后一名战士送过河。

在沂蒙,这样的红嫂有很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百姓们宁可牺牲自己的子女,也为了保存革命的后代;宁可卖掉自己的女儿,只为了换一袋军粮;“妻送夫、母送子”,踊跃参军抗战。没有伟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属于临沂、属于山东,更属于整个中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共产党人,要从这些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矢志不渝跟党走,永远不能脱离群众,永远做到不忘初心。

【打印】【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