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时间倒回至2021年11月16日下午3点,巴基斯坦卡西姆港在印度洋阿拉伯海岸温暖的怀抱中沐浴着炽烈的骄阳。所在的隔离房间响起了敲门声,当我满怀期待打开房门,竟一时被阳光刺得睁不开眼,只在朦胧中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伴着一股热情、爽朗的东北口音:“HELLO!欢迎你成为卡西姆运维项目的第117名员工!” 彼时的我刚刚来到中国电建港航公司卡西姆运维项目部,在经过为期7天的隔离后,我接到了解除隔离的通知。而这位来迎接我的东北老乡就是故事的主角——活跃在“一带一路”项目上的95后宣传小将王伯楠。 一份敬业的热情 “视频找楠导,好评少不了。” 当项目员工看到王伯楠在进行视频宣传创作时,常常会开玩笑地称呼他为“楠导”。“楠导”是位“孤勇者”,是只有一个人的“军队”——当宣传视频任务交到他手上时,从脚本编制和现场拍摄,从音乐剪辑到后期制作,大都由他独自一人完成,而一部用了4年的旧手机和一台相机就是他“功勋卓著”的伙伴。五年来,凭借这些装备,他在卡西姆创作了十余部优秀的视频作品,不少作品获得过天津市、集团及公司级称号,生动展现了海外电建人优秀的职业素养及良好形象。其中,他响应国资委号召制作的“非传统安全反恐应急演练”视频在集团范围内开展了观摩研讨,为诸多海外企业、项目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借鉴参考。 “我从没专业学过视频制作,所有的手法和技巧都是自己看电影学的。”楠导喜欢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每当遇到好的镜头和台词,就会随手把它们记下来,并靠着这些日积月累的“知识碎片”,创作出了一部部优秀的视频作品。他仿佛一位充满灵感的画家,凭借着对宣传工作的热爱,一点一滴、从无到有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幅绚丽灵动的画作。 一颗温暖的爱心 8月的一天中午,室友问我:“楠导昨晚是不是又一宿没睡啊?” “你怎么知道的?” “今天早上我看到他去食堂取早餐了!”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发电有限公司是“一带一路”及“中巴经济走廊”的标志性项目,而卸煤码头运维项目则是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产准备期到运行维护期,五年来,楠导始终是后勤保障的“守护者”。综合办公室的工作繁多复杂,党群工作、工会活动、人员出入境手续、海外员工家属慰问以及项目上全部中巴员工的衣食住行等等工作,都是他的“操心事儿”。为了保障后勤工作的及时性,“披星而出,戴月而归”对他来说早已是“常规操作”。当遇到重要工作的时候,他也会整夜整夜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只有在清晨的食堂才能看到他的身影。当别人劝他多休息注意调整时,他却总是带着疲惫但不失爽朗的笑容回答道:“我无所谓,耽误工作可不行,耽误了后勤工作,就是耽误咱大伙啊!” 在海外项目上,员工们往往需要长时间坚守岗位,“思乡”也是永恒的话题。为了提振生产信心,让同事们有“家”的感觉,每逢节日来临,楠导会绞尽脑汁地为中巴员工策划各类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楠导执着地守护下,卡西姆运维项目始终有着坚实的后勤保障。 一面飘扬的旗帜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面对波折反复的疫情,身为党员的楠导以身作则、毫不退缩,为保障现场生产顺利进行,他带头做好防疫工作,及时盘点、分发防疫物资,得空便去厂区门口值班,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生产一线的同事们送饭、送药,综合办公室也多次被发电公司评为“防疫先进部门”。 “后方有保障,前方有力量。”在楠导的不懈努力下,生产一线有着源源不断的后方支持。与此同时,楠导时刻不忘发挥“宣传力量”,将疫情宣传工作落实到每个角落,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让每个中巴方员工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项目也从未因疫情影响而停止生产过一天,中巴员工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同铸成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一位党员,一面旗帜,在“一带一路”的文化宣传“阵地”上,这名年轻的95后不怕苦、不怕累,凭借乐观积极、敢为人先的精神,成功地让更多人看到了“一带一路”上中巴员工的真情互动,让更多人知道了海外“电建人”自强不息、坚毅果敢、勇于奋斗的优秀品格。他爱岗敬业、关爱同事的热情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周围的人,犹如一面旗帜在美丽的阿拉伯海岸迎风飘扬,为祖国的“一带一路”事业奉献着自己的热量和光芒。 | |||||
【打印】【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