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孟加拉国的母亲河上实施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整治工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大禹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于浩的话语掷地有声。 担当:青春之勇 2023年元旦一过,转入孟加拉施工黄金期,作为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河道整治项目经理的于浩就开始忙碌起来,用“争分夺秒”形容毫不夸张。今年是项目的收官之年,能否为奋战九年的项目画上完满句号,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在于浩的办公桌上,有一张抛填工程进度示意图,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数字。抛填施工作为整个项目工程量最大、时间最紧、难度最大的部分,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总进度。 疏浚、护坡离不开抛填。在大型绞吸式挖泥船按照设计坡比疏浚开挖后,抛填施工队利用GPS定位系统将抛填船移动到施工位置,通过调节导向架至水底3~5米的位置,将装有填充沙的土工袋、块石通过导向架精准投放,以此隔绝土砂、削弱流水的冲刷作用,达到减少滑坡和保护边坡的目的。 帕德玛河流量大、流速快,加之施工区域土层多为粒径极小的粉尘砂,要想护佑大桥“高枕无忧”,必须疏浚河道、加固边坡,防止河水改道或河床上升。整个工程基槽疏浚与回填方量约7500万方,需要不同尺寸土工袋约1800万个,块石总量约150万方,不同尺寸混凝土预制块约1200万个。不仅工程量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施工工艺也极其罕见,数项工艺均为世界首创、并无前例可参考。 而这项重任,落在了由31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抛填队身上。 攻坚:青春之气 在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被称为“梦想之桥”,承载着几代人的夙愿。为确保“百年工程”万无一失,该国政府倾全国之力,邀请了30多个国家顶级水利专家作为顾问,参与河道疏浚与回填、土方筑堤、水下与陆上护岸等施工工艺、标准制定。 以土工袋为例,置于水中百年还能发挥效力,就是个摆在面前的难题。项目团队请教了各方专家,往返于国内、日本、欧洲等地四处寻求满足设计要求的土工袋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半年多的严格测试,终于达到了监理公司的验收标准。 解决了土工袋材质,块石的来源问题也必须攻克。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冲积三角洲上,全境85%的地区为冲积平原,仅在南部沿海区域有块石,但质量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项目部组织青年岗位能手,分别对印度、迪拜、尼泊尔、缅甸、越南、中国福建等地的块石进行考察,分析运输方式、进出口途径、供货能力、价格、质量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定了需要采购的块石。 物资选好了,运输又遇到了麻烦,孟加拉河道纵横交错,大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块石如何安全运到营地是一个挑战。负责物资采购的付栋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方案、实地勘查,又协调孟加拉交通、市政部门,才制定了最优方案,最忙碌的时候,可以看到上百辆物资运输车穿梭在帕德玛河两岸。项目副经理王守新告诉记者:“要想富,先修路。在国内适用,在孟加拉同样如此。我们都深知帕德玛大桥对孟加拉人民意味着什么,因此必须尽快把河道整治好,护佑大桥通行。” 创新:青春之钥 解决了土工袋和块石问题,等真正施工,又出现了新问题,就拿800千克土工砂袋来说,重量大、不易于人工作业,用砂量大、倒运砂料效率低、装卸困难、土工袋缝纫强度有限导致倒运过程易破损……诸多问题导致装袋及定位抛填成为了项目施工需重点攻坚的环节。 “在项目运行初期,采用机械、人力进行抛填,每天只能几百袋,严重影响工期,而且土工袋在入水后受水流等因素影响,落点偏差大且抛层分布不均匀,效果十分不理想。”于浩向记者介绍道。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想工程顺利进行,抛填队必须寻找一条创新之路。王守新孙旭亮介绍:“本项目水下护坡结构采用800千克和125千克土工袋、块石以及预制混凝土块体,需要配备特种设备并进行工艺创新。项目技术人员在大量的现场工艺试验和设备调研的基础上,对抛填设备和施工工艺进行了开创性地研发和革新。” 800千克土工袋抛填水深超过25米,施工难度前所未有,放眼国际各类工程均没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抛填先例,项目经过多方案比选论证,奔赴多地进行调研,最终自主研发、组装新型土工袋抛填设备——B16抛填船。该设备以B16平板驳船为工作平台,在舷侧加装可升降导向架,可根据水位自行调节下潜深度,最大下潜深度达15米,能将土工袋精准送达水下设计位置。驳船上加装链板机、自动装袋机等配套设备,实现了施工机械化、半自动化。这个抛填设备与工艺均为全球首创,高效解决了类似工程中土工袋抛填精度受水流影响无法精准控制的难题,日抛填数量峰值时可达5000个,在大大节省人力的同时效率翻倍,为项目后续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解决了土工袋精准抛填问题,块石抛填又横在大家眼前。原有块石抛填施工效率低、施工后的平整度参差不齐,且厚度无法精确控制。项目部成立攻坚小组,协助抛填队改造抛石船,将原有定位船改装变身为块石抛填舱。改造后,抛石舱由斜放改为平放,底部为一个钢铁挡板,其开合受旁边绞索装置控制,更利于装填块石和控制装填量。新型抛石船上还设有挖掘机停放平台和桥架,挖掘机可在块石运输平板驳和抛石船间来往,改变了以往每艘块石运输平板驳均需配置块石装料挖机的状况,极大地优化了设备配置。 奉献:青春之美 在于浩的电脑桌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过那时定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段话是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对整个抛填队的感怀。抛填是个“硬骨头”,这个年轻团队最终“啃”下来了。为完成项目部任务,很多人放弃回国同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请缨返回施工一线。 尤其疫情期间,受航空熔断制度等影响,有些队员长达一年半没有回家。有的人新婚不久,就奔赴异国他乡;有的人家中父母生病,也没有回到身边尽孝;有的人孩子出生,也未能听到宝贝的第一声啼哭。但没人有怨言,这就是新时代的电建青年军,用自己的青春与奋斗不断书写着工程奇迹。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为青年成长打开了更加宏阔的视野,勾勒出更加美好的图景。 共建“一带一路”,它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处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演绎着携手合作的繁荣景象,展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对于每个人来说,青春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而对于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奋斗的电建青年们来说,他们以青春之名栉风沐雨、果敢勇为,奋战在异国他乡,交出了一个又一个亮眼的成绩单,他们以拼搏印证初心使命、用行动绘就青春风采,也展现了中国电建青年一代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青春姿态! | |||||
【打印】【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