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数据就是我的生命线”。 清晨六点,晨雾尚未散去,省道242线梅县区梅西至程江公路工程(梅县区西部旅游快线)的工地上已响起机械的轰鸣。皮肤被烈日镀上古铜色的李金哥,紧握着无人机遥控器,屏幕蓝光映亮着他专注的脸庞。“台风和连续降雨冲垮了边坡,今天要用无人机‘啃’下这5万平米!”他转头对同事说道,声音里透着坚定。 这位被身边工友亲切称为“小黑哥”的“00后”技术员,是来自公司基础设施工程分公司的青年骨干。入职几年来,他已参与6座大桥、隧道的测量与施工,累计完成桥梁施工里程超2公里,荣获集团“青年岗位能手”,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成为同龄人中的标杆。 创新突围:无人机“天眼”破困局 2023年盛夏,连续暴雨让梅县项目边坡发生大面积滑坡。测量队长望着泥泞的山体直叹气:“GPS信号时断时续,这种条件,人上山简直是玩命!”刚入职1年的李金哥却举起手中的无人机:“是不是可以试试用消费级无人机设备配合倾斜摄影建模?” “别说,这玩意没准真行!但是你捣鼓明白了么?”同事们在一旁七嘴八舌地支着招。队里的无人机由于操作调试复杂,老师傅们上手慢,没人愿意出工带着它,只有李金哥把它当做宝贝一样。 李金哥目光灼灼:“给我两天,让数据说话!”随后,他带着团队白天顶着烈日调试参数、采集数据,晚上在办公室比对模型。48小时后,5.7万平方米滑坡地形的三维模型精准呈现,效率提升40%,让业主负责人盯着屏幕连连赞叹。这项创新也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职工“五小”优秀创新成果案例。 毫米之战:46.5米高空的“绣花匠” 在滩下围大桥施工中,46.5米高的桥墩垂直度偏差要控制在10毫米内。但山区多雾视线效果差、地形复杂信号干扰强,测量屡屡受挫。李金哥索性背起沉重的设备,在山里反复找寻最佳观测点。 “GPS-RTK和全站仪双系统复核,我就不信拿不下这10毫米!”一早,他在晨会上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 连续一周,他与团队从凌晨起轮班蹲守,只为抓住每一缕雾气散开的间隙。当桥墩垂直误差最终锁定在3毫米时,全线精度纪录就此刷新。业主代表抚摸着光滑的桥墩感叹:“这精度,简直是毫米级‘绣花’!” 面对工作,李金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畏难”。在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与来自各地的230余名行业高手同台竞技,在四等水准测量环节,他操作水准仪的手稳如磐石,数据计算快如闪电,让评委组不禁感叹“技术全面、操作娴熟、误差控制近乎完美”。最终斩获了个人三等奖和团体第五名。 “比赛前,我们每天训练6小时,模拟了所有突发状况。”李金哥回忆,“赛场就如施工,多备一手方案,多扛一份压力,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腼腆一笑。 天网地网:暴雨前的“空中哨兵” 2025年4月,梅县山区闷雷滚动,乌云压得山脊低垂。距离项目交工验收仅剩30天,“雨季防御攻坚战专项行动”口号在项目部门前宣传栏鲜红刺目。 项目会上,负责人下达要求:“边坡排水与防护必须零隐患,高边坡位移监测数据必须零死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把无人机技术用到这次行动当中,搞一次全面的立体巡检,给我们安全隐患排查上‘双保险’”。 面对交工前最后30天的雨季攻坚战,李金哥与安环部同事在大雨来临前钻进密林,展开“空中+地面”立体巡检,按照制定的巡检方案图,无人机顶着疾风绘制每处高危边坡和隐蔽渗漏点的“数字档案”,三维建模精准标注12处隐患点。安环部同事一边盯着屏幕,一边竖起大拇指:“这个‘空中哨兵’突破了地形和视野的局限,让排查效率翻了一番。” 隧道微光:平凡世界中的坚守 林径隧道贯通的前夜,办公室灯光彻夜未熄。 李金哥蜷在办公室反复核算贯通数据,新来的同事凑过来忍不住问:“这么拼,图啥?”他回答道:“你看过《平凡的世界》吗?‘孙少安’和‘孙少平’出身普通,但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我能深切感受到现在修的每寸路,都是老乡们的盼头。” 如今,这位青年又瞄准新目标:隧道工程的绿色施工技术创新。“交通强国的目标是我们这代青年人的使命与责任。”他回头望着刚刚顺利通过验收的省道242线梅县区梅西至程江公路,“平凡的工作,需要不平凡的坚持。路还长,但一步一个脚印,总能抵达!” 从“职场菜鸟”到“技术大拿”,李金哥用青春丈量山川,以匠心浇筑通途。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的最佳诠释——无论山高水远,总有人以热爱为灯,以奋斗为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答卷。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