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连日来,受强降雨影响,西江流域水位持续暴涨。在云浮港都城港区建城通用码头一期工程项目现场,项目智能监测系统发出红色预警:河水水位突破7米警戒线,并以每小时7厘米的速度持续上涨。气象预报显示上游广西降雨持续,防汛压力陡增。 险情迫在眉睫。项目第四结构段桩帽梁的模板支立工作刚刚开始。汹涌上涨的江水一旦漫过作业面,不仅将冲毁已绑扎的钢筋和支撑体系,大量建筑材料还可能被冲入航道,严重威胁通航安全。 “水位上涨速度不变的话,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26小时!26个小时内必须完成预埋件安装、模板支立、验收和混凝土浇筑,否则洪水就会灌进来!”生产经理刘龙博斩钉截铁道。刻不容缓,项目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当晚,抢险部署会议紧急召开,工程、安全、技术、物资各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目标明确:在绝对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抢在洪峰前完成关键节点施工。 一场与洪水的赛跑随即展开。 项目经理带队盯守现场,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技术攻坚小组24小时轮班,实时监测水位,优化施工流程;安全部门加强巡查频次,重点检查支撑体系的稳固性,严防次生灾害发生;物资部门紧急行动,从邻近工区调集了足量的施工设备、备用材料和防汛物资,确保抢工“弹药”充足。 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施工现场模板工人分成两班,人停机不停,24小时不间断施工。汗水浸透了工装,但节奏丝毫未乱: 0点,最后一块模板支立完成; 0点45分,监理现场查验,一次性通过验收; 1点,第一车混凝土顺利注入模板; 8点46分,经过近8小时的连续浇筑,640方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毕! 就在此时,浑浊的江水距离梁底仅剩最后4厘米!项目团队成功在洪峰抵达前的最后一刻,锁定了施工成果,避免了钢筋模板损毁、工期延误、材料冲失以及潜在的航道安全隐患。探照灯下,现场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的紧绷后的松弛。施工员郑鑫富瘫坐在泥泞的岸边,手里还攥着实时水位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终于不再是催命的符咒;对讲机里,安全总监赵楠楠哑着嗓子反复确认支撑架体稳定无虞的声音,成了此刻最动听的背景音。 这惊心动魄的26小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浸透工装的汗水、布满血丝的双眼和精准到分钟的协同动作——水位每涨一厘米,方案就调整一次;模板每立一块,支撑就加固一处。正是这种基于精确数据的快速反应、跨部门的紧密咬合以及一线工人两班倒的咬牙坚持,硬生生从洪水嘴里抢下了这个关键节点。安全,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刻在每一次深夜巡查的手电光柱里,熔铸在每一方及时浇筑的混凝土中。 西江的波涛并未完全平息,水位依然在高位徘徊。项目部的板房里,灯火彻夜通明。值班人员紧盯着水情监测屏幕,实时数据不断刷新;江边堤岸上,加固的防汛沙袋墙又垒高了一层,巡查人员穿着雨靴、打着手电,身影在探照灯的光束下被拉得很长,仔细检查着每一处可能的风险点。 洪水退去之前,这份枕戈待旦的警惕不会松懈。他们清楚,守护好已完成的工程,确保后续施工不受汛情干扰,这场与自然的较量,还远未到鸣金收兵的时刻。 施工现场各方人员通力协作推动工作有序推进 项目人员仔细检查工程质量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