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新创效】重庆两河项目青年团队:创新基因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水资源公司 作者:陈景轩、贺子龙、左梓芊 摄影:王贯生 时间:2025-03-14 字体:[ ] 分享:

九曲河一路蜿蜒,流过重庆渝北,汇入嘉陵江,滋润着两岸沃野,也为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建设者提供了做足“水文章”的创新实践平台。电建港航公司重庆两河项目团队依托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已累计产生6项技术成果,预计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万元,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

钢架支护的变革

项目刚开工,青年技术团队就遇到了挑战——两江新区遍布的孤石与岩层使槽钢支护无法实施,意味着传统市政管网的“先支护后开挖”操作方式行不通。工程部主任王贯生带领5人小组展开攻关。通过对重庆两江特殊地质结构进行分析测试,他们决定反其道而行——采用“先挖后支护”的作业工艺,也就是先开展机械开挖,深度至设计管底标高后,用吊车将满足刚度及结构稳定性要求的预制槽钢架放入沟槽内。实践证明,这一工艺达到了施工效果和人员沟槽内作业安全“双满意”。

“这些槽钢架让我们实现了支护体系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进阶的转变。”项目总工陈景轩指着现场排列整齐的预制结构钢架解释:“重庆两河项目管网开挖修复近29000米,目前已经实施完成14800米。在施工中有390余点位,14300米全段采用槽钢架、钢板架支护施工。”据悉,这项创新在项目全部工区1100余点位推广应用,采用率高达80%。

在项目“创先创效”榜单上,类似的“微创新”比比皆是:机头抱死后应急处置方案、虹吸排水系统效率提升、球墨铸铁管转运工效提高……3倍、200%,这些数据,是项目青年团队交出的项目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的最好答卷。据统计显示,在项目青年团队提出的17条合理化建议中,有13条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高达68%。

党团联动打造创新生态

“把创新课题张榜,让青年揭榜攻坚。”项目党支部书记陈晓洋介绍,项目党组织搭建的“揭榜挂帅”机制,让青年成为技术攻关的主角。重庆两河项目在水观音水库、丰收水库及白云水库的循环管道施工中,6名青年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立下“军令状”,誓必攻破球墨铸铁管道运输难题。他们创新研发的“智能转运小车”在狭窄施工场地大显身手,通过可调节式卡槽设计和万向轮结构,实现了重型管道的毫米级精准定位运输。

“无招胜有招”,仅需一个小车、两名操作人员推行牵引,即可完成传统工艺中需要挖机吊装、人工辅助的多环节作业。该创新不仅使二次转运环节彻底归零,较传统挖机转运方案更实现55%的成本压缩。数据测算显示,项目三个施工点位在60天周期内减少设备台班支出18万元,扣除装置制作及人工成本后净节约超10万元,同步实现机械伤害风险清零目标。

这种“党组织搭台、青年唱戏”的模式催生出独特的创新生态。通过“导师带徒”、项目“夜校”等人才培育机制,既破解了施工技术瓶颈,更培育出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新生代青年骨干力量。

百万目标背后的青春算法

翻开项目部的创新效益台账,一组组数据勾勒出青春创新的含金量:支护体系优化预计节约成本130万元,反向套管技术预计节约成本30余万元,重力式虹吸排水装置降低能耗支出2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效益,源自项目青年们对每个施工环节的“斤斤计较”。

小改小革里藏着大文章,一根根废旧钢筋头也让年轻人们玩出来新花样。搭配废弃混凝土,制作成的带拎手的铁马加固支座,既稳固可靠又方便移动;加工成“土”字型结构,便成为一个个楼梯支撑架底座,安心守护施工人员的安全。项目经理陈晓洋算了一笔账:铁马加固支座利用废弃混凝土0.05立方米,却使项目固定围挡周转率提升30%,临时施工围挡倾倒率降低节约人工成本5万元,光是在钢筋头利用率提高上,都能实现成本节约1万元的目标。更让他欣慰的是,青年创新的“滚雪球”效应正在显现——已有6项技术成果在分公司内部项目复制推广,形成效益共享。

站在即将完工的南山水库边,两岸的灯火映照着青年们晒得黝黑的脸庞。当创新成为青春标配,这些正在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绽放光华的青年人,正用实践书写着创新同“水”交织的碧波长歌。

转运小车现场优化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