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大西洋的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吹拂着尼日利亚阿夸伊博姆州油气自贸区的辽阔海域。在这里,中国电建疏浚船队J06、J07、J08三艘挖泥船如移动的堡垒,日夜不息地奋战在疏浚吹填一线。四十度高温下的甲板蒸腾着热浪,而电建港航人的脚步从未停歇。 攻坚克难的“匠心先锋” “拆!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嘛。”J06船队长李振勇的这句话,成了全队的行动号令。 面对重达6吨的水下泵发电机突发绝缘故障,李振勇立即召集轮机长赵士民、电工长张辉组成抢修小组。在狭小密闭的机舱内,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工装。 “手拉葫芦固定这个点,滑轨再往前移半米。”赵士民一边比划一边说。在不足两平方米的作业空间里,三人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分步拆解+组合吊运”的创新思路,硬是将庞然大物安全移出。 挑战接踵而至。新采购的油品检出杂质,而专业滤油设备短期内无法到位。“不能等,不能陷入被动。”李振勇带着几个年轻技术员,连夜绘制图纸,就地取材自主设计制造滤油装置。第一次试验,钻孔偏移了2毫米。“重来!”第二次,滤芯承压不足变形。“再优化,我就不信搞不定。”经过连续36小时的攻关,他们最终成功研制出高效过滤系统,保障了关键设备的润滑安全。 在J06船上,这样的攻坚故事不胜枚举。深夜排查台车漏油点时,船员们打着手电,一寸寸检查管线,直到凌晨三点找到症结;处置钢桩液压系统故障时,创新性地采用“分段加压法”,精准定位故障点……这些看似平常的维修案例,背后是他们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同心协力的“风浪同行者” 在J07船上,默契的配合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右舷吸口又堵了!”深夜的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声音。船长王宜刚立即召集技术骨干:“今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围在图纸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优化方案。 年轻的电工长王得利主动请缨:“让我试试改进拦污栅结构。”连续8个小时的切割、焊接、调试,新的拦污栅终于安装到位。试运行那天,看着顺畅作业的设备,王得利开心得像个孩子。 轮机机长刘训福是设备运行的“定盘星”。一次深夜值班,他敏锐地发现调速模块异常,立即组织更换。在更换过程中,他创新性地采用特殊工艺修复泥泵泵壳,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维修成本。 最令人难忘的是老师傅郝广庆的“听声辨位”的本领,一次例行巡检中,他突然停下脚步:“左舷液压泵声音不对。”果然,拆检后发现轴承已出现细微裂纹。事后大家问他怎么听出来的,他笑着说:“这机器跟了我这么多年,它‘咳嗽’一声我都知道哪儿不舒服。” 在J07船上,没有孤胆英雄,只有默契配合的战斗集体。每个人都在岗位上尽责,又彼此支撑、相互补位。正是这份团结与信任,让他们在风浪中稳步前行。 临危不乱的“安全守卫者” “全体注意!定位桩提升故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J08船长王德峰的声音在风雨中格外坚定。 初抵外海作业区,强风将至,定位桩却突发提升故障。若不能及时复位,船舶极可能失控漂移。船员们冒雨作业,雨水很快浸透了工装。“一、二、三!”号子声在风雨中此起彼伏,大家依靠纯手动控制,将重达七十余吨的巨桩一点点归位。 面对定位桩限位杆脱槽的险情,王德峰冷静指挥复位后,并未止步于应急处理,而是牵头组织技术攻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带着队员对导向槽进行结构加固与优化,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这种“既治标更治本”的思维,体现了团队对安全的深刻理解。 雨季来临,维修难度陡增。一次泥泵突发故障,轮机长陈华刚、驾驶员张振水等人立即投入抢修。他们在风雨中拆检设备、更换部件,争分夺秒恢复生产“生命线”。深夜,接线箱进水报警响起,电工团队迅速响应,精准定位隐患并完成修复;凌晨发现管路腐蚀,轮机组连夜加工替换件,清洗油路,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如今,三艘船舶依然在大西洋的万顷碧波中并肩前行。甲板上,是烈日下坚守不移的身影;船舱内,是灯火中全神贯注的眼神。这一点一滴,共同汇聚成“向海图强”最生动的实践。未来,电建人将继续在这片广袤的海域上劈波斩浪,用实干与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蔚蓝答卷。 中国水电J07、J08船在海域施工 J06船员自主设计制造滤油装置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