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赋予了青年无限的机遇与挑战。在“一带一路”建设、绿色能源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港航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海外逐梦,青春在异国他乡绽放 2013年,刚入职的徐铭泽远赴巴基斯坦卡拉奇项目,开启了异国他乡的工作之旅。面对陌生环境和文化差异,他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自此,他六年如一日地细致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确保安全稳定运行。2019年,徐铭泽来到孟加拉国参与巴瑞萨项目建设。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球航班停飞,外籍人员纷纷撤离。危难之际,他主动申请留守现场,与团队一起坚守岗位长达15个月。他们是身兼数职的“多边形战士”,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又肩负着防疫责任。这段经历让徐铭泽深刻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更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大局意识。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他用行动传递着中国与沿线国家休戚与共的情谊,筑牢民心相通的基础。 转入巴瑞萨运维项目后,徐铭泽担任卸煤码头主值,负责生产调度协调、设备操作监控等工作。他深入钻研,持续优化作业流程,建立了完善的设备预警机制和船舶接卸标准化流程,有效提高了运行效率。 在异国他乡,徐铭泽实现了知识共享与能力提升。 一线坚守,青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巴基斯坦卡西姆运维项目现场,26岁的王巍然穿梭在生产一线。 他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卸船作业时,他像乐队指挥一样,细心从容地关注着输煤系统中大小设备的运行情况。因此,浑身上下常常覆满煤灰,脸上也像是带了一副“烟熏妆”。他自我调侃说是“演出必备”。 初到项目现场,为了尽快适应并掌握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他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不管是生产作业还是设备检修,只要是现场的工作他都要跑过去“凑热闹”,跟着师傅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手法。在休息时间,他也不闲着,常常泡在宿舍里学习基础理论,研究系统、设备的构造和运行原理。经过不懈努力,他只用了几个月就从初入项目的“懵懂小白”变成了生产一线的“运维小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巍然率先垂范,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他还积极向新来的巴方同事宣传安全知识,带着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加深双方文化交流,巩固中巴员工友谊。在巴基斯坦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时,他带头捐款,并安慰、鼓励受灾的巴方同事。他的这些举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尊敬。 王巍然的青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守与奉献中悄然绽放。 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在畲乡大敌奏响奋进之歌 在景宁抽水蓄能项目,一支青年突击队正以创新为“剑”,以技术为“盾”,为工程建设注入全新的活力。在这支突击队中,李斌凭借着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脱颖而出。 隧洞施工中,出渣工作是一个难题。多数人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出渣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上,而李斌却独辟蹊径,仔细记录装载机一次出渣循环所耗费的时间。对比发现,所用时间远比预先设想的要长。他召集突击队成员共同商讨优化方案。在突击队员的合力攻坚下,他们的优化方案提升了出渣效率,先后申请了十余项专利。 李斌始终坚信,每一个潜藏在施工细节里的问题都是一把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李斌和青年突击队的奋斗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实力与不懈探索精神。 长江之畔,青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闪光 在蕲春港茅山港区,不到25岁的朱紫阳用智慧和汗水,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书写着奋斗篇章。 两年前,“初出茅庐”的朱紫阳到项目一线,面对复杂的施工图纸和繁忙的施工现场,他既兴奋又忐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施工管理的要领,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员。 在成长过程中,朱紫阳遇到了不少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气馁,而是积极查阅资料、请教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他的这种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得了同事们的广泛称赞。 随着经验的积累,朱紫阳开始独立负责项目实验检测以及测量工作。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他反复核对图纸、提前做好规范学习,保证了测量工作的精准推进。 回顾这两年的成长历程,朱紫阳深深体会到,建筑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每一个项目都是新的挑战,每一天都有新的知识需要学习。从工地小白到技术骨干的蜕变,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积累,更需要责任心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他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 从异国他乡的荒漠戈壁到祖国山河的江河湖海,从科技创新的攻关前沿到民生工程的夯基一线,港航青年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壮阔蓝图,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出“一带一路”的璀璨明珠,用创新的锐气点亮绿色转型的希望之光。 坚守岗位的港航青年—徐铭泽(左上)、王巍然和卡西姆团队青年(右上)、李斌和景宁团队青年(左下)、朱紫阳(右下)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