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浩瀚的江海与风电场之间,赵勇的名字像一颗铆钉,牢牢钉在船舶施工的第一线。28年风雨航程,从内河挖泥船的掌舵人,到海上风电巨轮的“大管家”,他始终像一棵根系深扎泥土的大树,将全部心血浇灌在船舶这片钢铁沃土上。 “桑拿舱”里的毫米刻度 2024年盛夏,项目冲刺如火烧眉。船体钢板被烈日炙烤得烫手,舱内温度仿佛凝固成滚烫的密网,逼近人体极限。一次关键的反顶仰焊验收,狭小的舱底如同蒸笼。身为年轻技术员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刚钻进去几分钟,就被灼热的气浪和刺鼻的焊烟逼得头晕目眩,狼狈退出。而赵勇主任,戴好安全帽,抓起强光手电,毫不犹豫地躬身钻了进去。 在最低矮处,他竟直接平躺下来,像检查精密仪器般,贴着滚烫的钢板,一寸寸地向前挪移身体。强光手电的光束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切割着每一道焊缝。汗水如注,在他身下的钢板上晕开大片深色的水渍,又迅速蒸发,发出“滋滋”轻响。我在外面清晰地听到赵勇的声音从舱内传出,带着金属的共鸣:“燕青,记录一下,后面几个隔板中间有气孔和漏焊,重新处理好再来复检吧” 当他终于钻出舱口,安全帽下的头发像水洗过一样,工服紧贴后背,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但他眼神锐利,没有丝毫疲态,只有对“零缺陷”的绝对坚持。他常说:“温度高不是借口,标准不会‘热缩冷胀’。这钢板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关系着船的一生安全。” 以船为家的二十八载 自1997年投身船舶领域,赵勇的足迹从内河驶向远洋,28年光阴里刻下18个大型项目的印记。作为曾经的船长,他对船舶的“五脏六腑”了如指掌。这份深厚的“船感”,在2025年随“电建志高”号进驻阳江青洲海上风电项目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船磨合,千头万绪。一天深夜,轮机舱报告艉部海水冷却泵有报警点,恰逢赵勇夜巡至此,他驻足倾听片刻,给集控室打去了电话,说艉部海水冷却泵声音不对,并且漏水,泵轴和密封应该都有问题了,当晚机舱加班拆泵,也证实了赵勇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电建志高”上,赵勇的工装是流动的“质检站”。大到船舶大型设备的定位安装,小到抗衡倾舱液位遥测的测深数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和“唠叨”。他有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日期、位置、问题描述和整改人签名。他常说:“船是大家的‘海上之家’,一个螺丝松了,可能就是‘家’漏风的开始。” 海上施工分秒必争,他的对讲机24小时不离身,成了名副其实的成了“枕边兵”。“关键节点不盯紧,心里就像悬着锚。”这是他朴素的信条。当第一缕晨光照亮甲板,他往往已站在船头,熬红的双眼里盛满的是对这艘钢铁巨轮如同家园般的责任。 “等下次”的亏欠与“必须现在”的担当 谈及家庭,赵勇眼中那份工作时的锐利会瞬间柔和下来,化作深深的歉意。“孩子小时候,每次离家都扯着裤腿哭,那小手攥得可紧了……”他曾望着舷外翻涌的海浪,声音低沉。 他的电脑屏保,是儿子小学时画的全家福,画上的爸爸总是站在一艘大大的船旁边。儿子曾多次央求他暑假一起去海边玩,看看爸爸工作的大船。赵勇每次都答应“等下次项目结束”,但这个“下次”,在儿子从小学等到大学,依然在等待。 2024年儿子高考,赵勇原计划请几天假去陪考,却因项目有重要设备调试节点,也没能回去陪考,他把对妻儿的思念与亏欠,深深埋进忙碌的间隙和深夜短暂的视频通话里,却把最坚实的脊背留给了甲板上的风浪与责任。这种“舍小家为江海”的抉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次次无声的转身和沉甸甸的担当。 二十八载光阴流转,赵勇从青涩的学徒,成长为两鬓染霜的业务骨干。他像一棵深深扎根于船舶基层沃土的大树,“根须”是舱底高温下毫米级的审视,是甲板星夜里永不静音的对讲机,是对家人无数次“下次一定”的承诺中包裹的“必须现在”的干事担当。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把平凡岗位做到极致的日复一日。他沉默地生长,用年轮般的坚守、坚韧不拔的姿态,迎接着属于港航人更加枝繁叶茂的未来。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