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三八】绽放在燕赵之地的十二朵金花
来源: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公司 作者:左梓芊 摄影:左梓芊 时间:2025-03-10 字体:[ ] 分享:

钢筋加工棚的日光灯在晨雾中亮起时,小梅已经给八个月大的女儿喂完奶。她轻手轻脚地把孩子交给婆婆,系上那方褪色的蓝底碎花头巾,跟着丈夫走向工地。晨光里,十一位同样裹着花头巾的女工陆续从活动板房走出来,碎花布在黄色安全帽下若隐若现。

这是藁城项目石井村子项的施工现场,十二位来自云南不同少数民族的妇女,组成了项目上唯一的女子钢筋班。佤族、彝族、白族的花头巾每天在钢筋森林中移动,像开在混凝土里的野花。

钢筋上的指纹

三工区里,女工们正弯腰绑扎钢筋。小梅戴着劳保手套的双手上下翻飞,细铁丝在她指间缠绕打结,不到十秒就完成一个节点。“男人能绑三十公分间距,我们能绑到二十五”。她说话时,安全帽下的碎花头巾被汗水洇出深色痕迹。

这群平均年龄32岁的女工,全部来自云南偏远村寨。她们跟随丈夫来到工地前,最远只到过县城。现在,小梅能准确说出HRB400螺纹钢的屈服强度,白族大姐秀芬会操作数控弯箍机,佤族姑娘娜朵能看懂钢筋料单——这些技能都是丈夫手把手教的。

钢筋加工区常年飘着铁锈味,女工们的工装裤膝盖处磨得发亮。她们每天经手的钢筋超过五吨,每人每月要用掉三包劳保手套。女工的安全帽内衬总是比别人厚——她们把擦汗的毛巾垫在里边。

碎花头巾里的牵挂

午休时间,女工们聚在集装箱板房前吃饭。十二方不同颜色的碎花头巾晾晒在铁丝上,像是工地上的万国旗。这些头巾是离家时从集市上扯布缝的,女工秀英的那块靛青色头巾,还是用女儿旧裙子改的。

“视频时娃娃总问,妈妈帽子里为什么有花?”小梅掏出手机,屏保是她三岁儿子和八个月女儿的照片。十二个女工家里共有二十三个留守儿童,最大的读初中,最小的刚断奶。她们把微信家庭群置顶,但现场忙起来时大家连水都顾不上喝,未读消息的红点经常攒到99+。

深夜的板房区,花头巾们蜷缩在各自的床铺上,充电线像藤蔓般从床头垂落。秀英点进拼多多的收藏夹,里面攒着二十七件童装,她熟知哪个寨子的快递点离公婆家最近,清楚抖音直播间何时上新校服套装;娜朵正用剪映拼接女儿六岁生日视频,特效滤镜把钢筋加工棚变成粉色城堡;小梅在微信读书上给留守儿童之家捐积分,她认得的汉字不多,但记住了“兑换课外书”的按钮位置。

钢与柔的协奏曲

那时正是藁城项目石井村子项冲出正负零的关键期,女子钢筋班已经连续加班加点两周了,男工们发现,女工绑扎的钢筋笼合格率高出3个百分点。“她们心细,箍筋间距开始用木条比着量,到后来木条好像长进心里了”钢筋班组长说,这个发现也让他们工区班组调整了分工,把精度要求高的活放心交给女工。

正值五一劳动节,晚上下班,女工们自发在食堂做起了家乡特色美食。小梅用手机外放山歌,她们跟着哼唱,沾着面粉的手在碎花头巾上擦出白印,她的老公小陈拿起手机,为大家拍照。

第二天清晨,女工们像往常一样走向工地时,项目部拉起了红色横幅。相机定格了这样的画面:十二顶黄色安全帽下,十二方碎花头巾在风中轻扬,她们背后的11#住宅楼负一层顶板正在浇筑,朝阳给钢筋笼镀上金边。横幅上的“致敬每一位劳动者”被晨光照得发亮,但没人停下脚步——当天的施工计划写着,全面完成负一层底板钢筋绑扎,全力向“5·30”节点目标冲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