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谱奏安澜曲——平陆运河沙坪河支流口工程正式通水
来源:平陆运河项目经理部 作者:鹿重阳 摄影:王嘉麟 刘士业 时间:2025-05-13 字体:[ ] 分享:

5月11日,平陆运河项目沙坪河支流口工程正式通水,这个集“入汇角度大、支干汇流比大、河底落差大”于一身的水文工程,通过创新性“隔流堤+消力池”技术方案,成功破解支流洪水横向流速较大影响航道内船舶航行难题,为“世纪工程”顺利通航再添有力保障。

“谋”字筑基,下好破局“先手棋”

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高,沙坪河支流口工程被选为平陆运河国家级科研项目示范点,项目部面临着工期紧、质量标准再次提升、施工方案再次优化等难题。

“广西5月正式进入雨季,受降水影响,沙坪河水位会持续上升,对基坑内施工产生不利影响。”生产副经理骆雄介绍到:“这意味着项目团队必须在4个月内完成围堰填筑、防渗施工、基坑开挖、消力池及透空式隔流堤结构物等全部施工任务。”

“整个旱季仅有一次施工机会,出现任何问题都将严重影响工期,施工方案交流会我们开了不下二十次,生怕哪个环节掉链子。”项目总工程师王印说道。施工前期,项目部多次联合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反复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通过1:50正态河工模型试验,对沙坪河入汇河段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确保了设计方案的全面性、科学性、适用性。

“精”字赋能,打好管理“组合拳”

安全与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坚持网格化管理,创新开展“行走式”培训。“通过把‘课堂’搬到现场,在检查时加入一对一讲解,能帮助施工人员深刻意识到安全隐患的潜在威胁、质量管理的细节差距。”安全管理部主任李晓龙说道。

现场施工高峰期时,面对近120名工人、54台大型机械设备的交叉作业,项目部将精细化管理渗透到生产调度全过程,突击队成员24小时待命,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时掌握施工设备动态、搅拌站运行情况等信息,科学规划材料及设备运转路线,保证现场各作业环节的协调性、连贯性。

“不仅要快,更要精!”项目团队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对透水孔25°夹角定位、消力池三级高程(53.5米、51.0米、49.7米)等关键参数进行BIM建模,顺利保证了结构物一次建成、一次成优。

“干”字铸魂,跑出建设“加速度”

“我们用49天完成土石方开挖46万方,用57天浇筑混凝土1.4万方,仅用时71天就完成所有结构物建设,为项目高质量履约交上了一份满载速度与激情的答卷!”提起建设过程,项目经理曲晓斌介绍到:“每天至少3次安全检查,联系监理开展了304次验收,还有同事经常在凌晨去现场协调施工,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项目上的这些青年都是好样的!”

为保证工程进度有序推进,项目部开启“7×24”连续作业模式,利用网格化管理体系,逐级拆解管理职责,形成“责任到人、落实到岗、具体到事”的良好局面,工程进度顺利推进:

2024年12月7日,围堰填筑完成;

2025年4月12日,消力池浇筑完成;

4月15日,隔流堤浇筑完成;

4月25日,格宾石笼铺设完成,整体结构物全部完成;

4月30日,通过五方验收,标志着沙坪河支流口工程正式完工;

5月11日,沙坪河支流口工程正式通水,项目部整体施工进度取得重大突破。

挺膺担当不容错,擎旗奋进不容缓。下一步,项目部将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电建精神,在创新创优、安全管理、质量管控等领域抓机遇、谋发展、求突破,将动态细致管理贯彻项目发展的全过程,以实干担当跑出工程建设“加速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