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站在中毛建交60周年的时光坐标上回望,十年前亲历建交50周年庆典的画面,依然清晰如昨。作为曾投身毛里塔尼亚塔尼特渔港项目与五星级宾馆项目建设的中国电建人,我心底最真切的感受是:这十年,不只是两国友谊的静静流淌,更是一代代建设者用汗水熔铸信任、以实干浇灌共赢的生动注脚。 十年前的起点:在非洲热土播撒希望的种子 当我第一次踏上毛里塔尼亚的土地时,这片西非国度的炽热情怀与灼灼期待,如热浪般将我包裹。作为刚毕业参与建设的渔港项目,正是中毛合作的璀璨标杆。沙漠与海洋在此碰撞出严苛的考卷——烈日炙烤着码头的钢筋,风沙裹挟着待调试的设备。中国建设者与当地工友挽手并肩,把汗水洒进每一寸混凝土,将坚韧刻进每一次协作。犹记当地渔民第一次踩着新建的码头卸货时,眼眸里跃动的惊喜与笑意,忽然让我读懂:我们垒起的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堤坝,更是架在海洋与生活间的希望之桥。五星级宾馆项目,恰似在戈壁上崛起的“友谊灯塔”,是现代建筑语言与当地文化肌理的巧妙交融,让它不仅成了努瓦克肖特天际线上的亮眼地标,更化作一扇窗——透过它,非洲朋友看见的是中国建造的品质,更是两国心手相牵的温度。 挑战中的坚守:用行动诠释“兄弟般的情谊” 建设的征途从不是一路坦途。渔港施工时,一场罕见的风暴骤然袭来——狂风卷着沙砾呼啸而过,刚架设的钢筋被掀得东倒西歪,重型设备深深陷进流动的沙丘,仿佛要被这片土地吞噬。但中毛两国的建设者们,没有一人后退。中国电建人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就着昏暗的灯光连夜重绘施工方案,笔尖划过图纸的声响,盖过了窗外的风声。当第一艘渔船终于鸣着长笛,稳稳停靠在崭新的码头上时,岸边爆发出的欢呼声与海浪的拍岸声交织成一片,那一刻,眼眶的温热让我真切读懂:“患难见真情”从来不是抽象的话语,而是风暴里相握的手、图纸上共商的痕,是两种语言在同一份执着里,熬出的兄弟情深。 友谊的果实:从项目到人心的双向奔赴 十年流转间,中毛合作早已跳出单一项目的框架,在基础设施的土壤里、医疗教育的阳光中,结出了一串又一串饱满的果实。塔尼特渔港周边,渔业加工的链条正一圈圈向外延伸——冷库的嗡鸣里藏着千家万户的生计,运输车上的冰鲜映着渔民脱贫后的笑脸,曾经零散的劳作,如今成了能托举家庭希望的产业链。而那座沙漠中的五星级宾馆,中毛员工携手培育的“绿洲服务”,早已成了各国游客口中的温暖注脚——当地员工的热情与中国团队的严谨相遇,让每一次接待都成了友谊的生动展演。最让我心头温热的,是那些从项目里成长起来的当地青年。当年在工地上跟着学图纸的小伙子,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工程师。他们总笑着说:“中国兄弟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自力更生的信念。”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早已越过钢筋水泥的边界,在人心深处扎了根。 六十载风华:站在新起点眺望未来 当中毛建交的年轮悄然刻满六十圈,这段穿越时光的友谊正舒展着崭新的枝叶。站在努瓦克肖特的土地上抬眼望去,渔港码头的繁忙身影与宾馆楼宇的璀璨灯火交相辉映,那光影里,分明跳动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正化作托举这片土地向前的力量。作为这段历程的亲历者,我深深自豪于曾为这份情谊添过一砖一瓦。更坚信,当“一带一路”的蓝图与毛里塔尼亚的发展愿景深深相握,新一代建设者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在这片见证友谊的土地上,续写比过往更璀璨的篇章。 中毛友谊,始于真诚,成于坚守,兴于共赢。从码头的浪花到楼宇的灯光,从并肩扛过的风暴到携手种下的希望,这些具体的温暖,早已在时光里酿成了醇厚的情谊。未来,我愿继续在这片热土耕耘,见证两国人民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