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烟台港海阳港区二期工程总承包项目部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却让我在滩涂与机械的交响中听见成长拔节的声音;在汗水与海潮的起落间读懂安全管理的分量。作为现场安全管理的一员,这近一年的经历,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更是责任与担当的淬炼。 初到项目时,我对沉箱式重力码头的施工流程仅有书本认知。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图纸和施工方案,在预制场观察沉箱钢筋绑扎的间距校准,在挡浪墙学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温控防裂技术。这些施工一线的学习经历,让我快速建立起对工程的整体认知。当看到工人在10米高的沉箱操作平台作业时,能立刻关联到临边防护、高处作业防坠等安全管理重点,真正理解“不懂施工就做不好安全”的含义。 我的日常工作以安全管理为核心,涵盖隐患排查、教育培训、方案落实等维度。在每日巡查中,我学会了用“显微镜”看待细节,曾发现混凝土打磨工未正确佩戴口罩,立即要求整改并追溯到班组安全交底不到位的问题。沉箱预制的高处作业管控,教会我运用“双重防护”思维:针对工人因操作不便不系安全带现象,我们在芯模处安装“生命绳”,于当晚组织涉及高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安全管理既做铁面无私的规则守护者,更当耐心细致的安全传播者,让安全意识真正融入每个作业人员的行动中。 在绞吸式挖泥船作业区,海洋环境的特殊性让我学会了“海陆协同”的安全管理思路。从配电箱的防腐处理到泥浆管线的密封检查,从人员持证上岗到环保排放监管,每个环节都需要结合沿海施工特点,将规范要求与现场实际深度融合,这让我对“因地制宜抓安全”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印象最深的是塔吊安全管理,由于现场一条轨道上存在3台塔吊同时施工,所以审核《塔群施工方案》时,我逐字研读多塔作业防碰撞条款,对照《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核查3台塔吊的高度差设置、起重臂回转半径重叠区预警机制,确保方案中“任何工况下塔机间距离不小于2米”的硬性要求落地。面对黄海频发的6级以上大风,塔吊防风措施检查是必修课。每次接到气象预警,我们都会按照方案要求,对塔吊基础地锚螺栓进行扭矩校核,确认每颗螺栓达到紧固标准;检查配重块固定销轴是否锁死,防止大风中发生滑移。 在安全培训工作中,我经历了从“照本宣科”到“精准施教”的转变。我曾依赖标准化课件和视频资料,却发现工人对纯理论讲解兴致寥寥。后来我意识到,安全知识必须扎根现场土壤才能真正生效,于是我开始用照片记录钢筋加工区的线缆乱搭、沉箱模板焊接加工区易燃品未及时清理等真实隐患,按工种分类整理到培训课件内,让培训内容从PPT上的规范条文变成看得见的身边风险。 近一年的实践,让我在安全管理的“严谨”与“温度”之间找到了平衡。既要对违规行为严肃整改,也要在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当看到自己参与推动的安全措施落地见效,看到作业现场的安全氛围日益浓厚,我真切感受到,安全管理的价值,就在于对每个工序的敬畏、对每个生命的守护。 当然,我的成长离不开领导同事的帮助。在日常工作中,领导们教会我用系统思维看待安全管理:既要秉持 “抓早抓小” 的理念,从工人的行为习惯、管理流程漏洞、技术防护缺陷等维度剖析隐患;也要理解安全与施工的共生关系,将安全措施有机融入每一道工序。同事们毫无保留地经验分享,更让我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逐渐掌握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点。 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安全管理这个需要“如履薄冰”的岗位。它让我在见证沉箱码头从一片滩涂拔地而起的过程中,学会用责任之心守护每一道工序安全。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安全管理专业,把现场所学转化为更系统的管理能力,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与团队的支持,为工程建设筑牢安全防线。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