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与警钟
——赴安幸生故居及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展览馆研学侧记
来源:水利水电工程分公司 作者:王代辰 时间:2025-04-24 字体:[ ] 分享:

在繁花似锦的四月,我怀揣着崇敬肃穆之情,踏上了前往安幸生故居及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展览馆的研学之路。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革命先辈的赤胆忠心,振聋发聩的廉政警钟,让我在精神与思想的双重洗礼中深受触动。

红墙深处的精神丰碑

晨光熹微中,安幸生故居的青砖灰瓦在春日的暖阳里静默伫立。推开斑驳的木门,一座安幸生烈士的半身铜像首先撞入眼帘——他身着长衫,目光如炬地望向远方,仿佛穿透了近百年的时光,凝视着这片他曾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铜像后方的照壁上,“革命先驱,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宛如一道永不褪色的精神光芒。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走进一间间布满历史尘埃的展厅。玻璃展柜里,安幸生烈士当年使用过的《共产党宣言》译本早已泛黄,纸页间依稀可见他批注的字迹,那是革命火种在旧中国沉沉黑夜中的闪耀;锈迹斑斑的煤油灯旁,摆放着他撰写的工运传单手稿,字里行间依然激荡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呐喊。当讲解员讲到安幸生在天津裕大纱厂罢工斗争中,面对敌人的刺刀依然振臂高呼,带领工人群众与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搏斗时,展厅里响起一片沉重的叹息。而当听到他被捕后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的事迹时,不少党员同志眼眶湿润,拳头不自觉地攥紧——那是革命先辈用生命铸就的信仰丰碑,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警钟长鸣的反腐课堂

告别安幸生故居,我们驱车来到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展览馆。这座曾经的豪门宅邸,如今因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而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跨过高高的门槛,讲解员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这里曾是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的见证地……”

展厅内,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一张张记录着贪污细节的票据、一件件沾满铜臭的贵重物品,如同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两个曾经的“革命功臣”沦为“人民罪人”的堕落轨迹。1951年,当刘青山用贪污款购置的进口收音机还在播放革命歌曲时,张子善挪用的救灾粮却让无数灾民在寒冬中挨饿受冻。“他们曾是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硬汉子,却在糖衣炮弹面前缴了械。”讲解员的话语如重锤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展厅尽头,巨幅屏幕上循环播放着1952年公审大会的纪录片,当“判处死刑”的判决声响起时,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声判决,是党向腐败宣战的第一声惊雷,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永恒警示。

时空对话中的精神洗礼

暮色四合时,我们踏上归程。车窗外,春日的繁花与古建筑的飞檐交相辉映,却抵不过心中翻涌的波澜。安幸生故居的红墙,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信仰底色;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的警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长鸣之音。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当以安幸生为镜,让“愿以我血献后土”的革命精神融入血脉,在岗位上甘做“燃灯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更要以刘青山、张子善为戒,时刻牢记“赶考”永远在路上,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面前保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定力,让廉洁自律成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这次研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们再次站在党旗下,回望历史的红墙与耳畔长鸣的警钟,更应懂得:唯有常修常炼、自省自警,方能在新时代的“考场”上,交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