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毛建交60周年】让中国标准闪耀西非大地
来源: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公司 作者:左梓芊 周雪妍 摄影:周英辉 廖君伟 时间:2025-07-29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与毛里塔尼亚建交6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指出,中毛双方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树立了发展中国家守望相助、互利共赢的典范。公司深耕毛塔市场十五载,以匠心浇筑友谊,以工程诠释担当,始终将中国建造的高标准、可持续、共繁荣理念融入毛塔发展的脉搏。值此建交甲子之际,我们推出本系列通讯,既为致敬两国历久弥坚的友谊,亦为展现中国建造者跨越山海、共筑未来的使命。愿这些故事成为中毛合作新篇章的生动注脚,让互利共赢的种子在撒哈拉的风沙中绽放绿洲。

黄沙漫卷,大西洋的海浪拍打着毛里塔尼亚漫长的海岸线。在努瓦迪布呼啸的风沙中,在塔尼特渔港初升的朝阳下,在首都努瓦克肖特的城市轮廓里,一座座由中国建设者铸就的丰碑巍然矗立。它们与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共呼吸,与蔚蓝的大西洋同脉动,无声诉说着一段跨越六十载春秋的深厚情谊与合作传奇。风沙或许能模糊视线,海浪或许曾带来挑战,但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的“中国标准”与“中国质量”,却如灯塔般清晰夺目,照亮了发展的征途。

十五载耕耘,公司不仅带来了清洁水源,更将“中国质量”“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的烙印,深深镌刻在毛里塔尼亚发展的筋骨之上,打造起一座座经得起时间与风沙考验的精品丰碑。

告别了内陆的“水故事”,视线转向蔚蓝的海岸线。在塔尼特,曾经简陋的渔船停靠点,如今已变身为该国唯一的国家级专用港口。时任项目生产经理王运彪看着手机中珍藏的项目建设照片感慨万千:“看到那些来自中国、土耳其、西班牙的渔船了吗?这里结束了毛塔无专业渔港的历史。建设时,我们面对的是恶劣的海况、复杂的地质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期。”

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创新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8大项12子项,中国标准应用率高达56%,硬是在挑战中闯出了一条路。2023年,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成为在西非展示中国建造实力的闪亮名片。如今,帆樯林立,渔获满舱,这座“蓝色引擎”正为毛塔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时光倒流回2010年。在努瓦迪布,风沙曾是这里的主宰。作为公司进入毛塔的“开篇之作”——努瓦迪布矿石码头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赵明江至今都记得初到这里时的景象:“风沙大的时候,对面看不见人,嘴里全是沙子。”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电建港航人许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铿锵诺言,优质高效地完成了394根钢管桩沉桩和124根预制纵梁架设等关键任务。

最终,这座矿石码头摘得了中国建设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境外工程)。十多年来,码头安全稳定运行,年吞吐量超1400万吨,被毛塔政府誉为“标志性工程及展示国家实力的窗口”。站在今天回望,正是这座码头的成功建设,为公司在毛的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从港口、矿山回到城市,由公司承建的努瓦迪布SNIM医院扩建改建工程,彰显着电建港航人守护毛塔人民的健康的拳拳匠心。项目经理任传科回忆道:“医者仁心,工程亦见仁心。这里首次引入了中国的医用气体标准和洁净系统标准,对控制感染至关重要。”项目克服了高技术要求、疫情防控等难题,为约2万居民提供了现代化的医疗保障,极大改善了当地就医环境,提升了医疗应急保障能力,成为中毛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典范。

每一个熠熠生辉的国家级工程奖,既是“中国建造”卓越品质的最佳注脚,更是中国电建以匠心兑现承诺、以实力赢得信赖的生动写照。

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新矿石码头工程

毛里塔尼亚塔尼特渔港工程项目

毛塔努瓦迪布SNIM医院扩建改建工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