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专题专栏
文学作品集
“六海”清淤擦亮首都的眼睛
来源:退休干部 作者:郭明水 时间:2022-04-11 字体:[ ]

淤泥垃圾使著名的北京“六海”不再波光粼粼,为了改善环境,化害为利,1998年的8月份,北京城有了大动作,来自中国水电的专业化疏浚施工队伍成为了清淤工程的主力军。

北京城的“六海”可以说世界闻名:中南海(中海、南海)是国家领导人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北海以其秀美的风景和耸立的白塔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也是享誉中外的旅游景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六海”是北京的明珠,是北京的眼睛,更是北京的骄傲。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几十年来,“六海”从未得到彻底的清理,水质污染严重,湖底污泥深厚,面对北京已列入世界十大污染严重都市的严峻局面,为使北京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市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工作。水电施工企业成为了这次清淤工程的主力军。

这是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工程:工期短,地处繁华市区,周边甬道狭窄,建筑物多、文物多、居民多。在仅仅三个月时间内完成几十万方的清淤工程量,且不能影响市内交通、市民生活,不能给市区带来污染、噪音,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北京市政府决定面向全国招标,并最终选定由我们与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原武警水电部队)组成的联合体负责工程实施。其中,中国水电施工队伍具体负责清淤和污泥输送工作。

“六海”清淤工程重要的技术难点在于管线架设,不仅地理环境复杂,还缺少有关地形资料。从西海架设7公里多的管道至紫竹院湖,西段可利用市内长河,在河上架设管道,不扰民,不妨碍交通。而中间有一段,要穿过北二环积水潭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西直门火车站等路段,地面架设管道根本行不通!经过考察研究,最佳方案是从地下暗涵中架设输泥管道,绕过地面繁华路段。

垃圾成堆,蚊虫满身。3名技术人员划着橡皮艇进入“死亡涵洞”,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从积水潭到高粱桥,有一条长达1.69千米的地下暗涵。这条涵洞始建于“文革”初期,建成之后从未清理过。由于主管此涵洞的技术人员已经去世,加之涵洞的全部资料也已丢失,因此大家对涵洞内的情况一无所知,唯一的办法就是派出勘察队进去探路。有市民告诉他们,这条涵洞是个谜,人若进去,那是有进无回,有死无生。但是,1998年8月26日14时30分,项目部总工程师王兖与科长张世越、船长李金东,身着皮衩衣裤,携带着两只手电筒和探测杆,乘着一条橡皮艇,划进了涵洞。

进入涵洞,光线越来越暗,恶臭味越来越浓,让人感到前程的险恶。这条涵洞是城市排污管道的主干道,大小几座排污工程的污水流到这里,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垃圾、长年沉淀的淤泥都堆在这里。进入涵洞仅仅500多米,勘察队就被由泡沫塑料、树枝等杂物组成的厚达几米的白色垃圾阻挡住了,橡皮艇很难继续划进。于是,3名队员从橡皮艇上下来,亦推亦拉着橡皮艇在水中艰难地行进。漂浮着垃圾的污水又深又臭,有的地方甚至能没到人的脖颈。垃圾漂浮物对前进的阻力特别大,它又承载不了人体的重量,人踏上去就会陷下去。水底的淤泥更是深厚,垃圾和污泥紧紧地围贴在勘察队员们的身体上,连呼吸都变得有些困难了。有的地方污泥水垢深达1.7米,一不小心陷下去,耳朵里都灌满了泥浆。3个人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时而爬上橡皮艇,时而下到污泥中,艰难地向前挪动着脚步。

就在他们进洞探查后不久,北京水利局的领导来到了现场,时任水电十三局副局长兼项目经理何占颂及其他项目的领导也都在场。几个小时过去了,涵洞内一点音信也没有,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17时,项目常务副经理张光泽带着两个人进洞寻找,前行几百米也没有查找到踪迹。几名警察也来到了这里,但大家都没有有效的救助办法。

涵洞内的杂物特别多,多年的腐物臭味很浓,令人窒息,苍蝇、蚊子、蚂蟥成群。许多蚂蟥叮在队员们的胳膊上,揪都揪不掉。塑料泡沫等杂物堆成的白色垃圾将7米宽的涵洞封堵了几百米,有的地方几乎堆到了3米多高的洞顶。3个人只好用双手把垃圾一点点的扒开,时而在白色垃圾上爬行,时而在淤泥污水当中划行。到了18时左右,队员们的体力都要消耗殆尽了,此时,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力气。既没有干粮吃,也没有水喝,带进去的两只手电筒也快没有亮光了。在这极其困难的时刻,他们相互搀扶,相互鼓励,一定要走出涵洞,一定要让输泥管道从这里架通!走着走着,他们听见了流水声,再走一段,前面出现了亮光。那可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夜晚二环路上的华灯放射出来的亮光!他们终于走出了涵洞,此时已是夜晚20时30分。1.69千米的路程他们整整用了6个小时的时间!焦急等候在洞口的同志们已然顾不上他们3个人身上的淤泥,冲上去热泪盈眶地同他们拥抱。

通过对涵洞的探查,项目部终于摸清了洞内的情况,为“六海”清淤工程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作了重要的准备。之后,项目部集中人力对涵洞内大量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并用了4天的时间进行管道架设。9月15日晚11点,是一个值得回忆和令人振奋的时刻,管道铺设工作结束,项目部决定开机试生产,并一次试机成功!黑黑的泥浆通过大功率进口挖泥船的吸斥,经过北京展览馆后湖的中转和7公里多长龙一样输泥管道的输送,在排泥区喷涌而出,显示了它的威力。成功了!二十多个日夜啊,人们劳累,人们辛苦,人们担心,都是为了博得你此刻所吐露出来的欢笑!人们欢呼,人们雀跃,人们激动地“击管”庆贺!

什刹海,不仅是北京著名的游览景点,更是古都厚重历史的积淀。艰难困苦的环境治理工作,再现了“北方水乡”的神韵和她那秀美的风光。

西海至紫竹院淤泥管道输送工程正在紧张有序,正常地施工生产,中南海的淤泥源源不断地送往排泥区——紫竹院公园大湖。后海的清淤工程也摆在面前,根据项目部的施工能力,北京市水利局认为他们完全有能力完成后海的清淤任务。

10月30日,水利局正式向项目部下达了后海清淤工程的开工令,要求他们在11月1日及时开工,并做好一切必要的施工准备,认真检查落实、促使首批开工的分布工程项目早日开工。在此之前后海清淤工程的合同已经签定,我们的人员、设备早已进场,并做好了施工的准备工作。开工令下达后,项目部立即行动起来了。由于在后海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北海、前海清淤工程的施工用水,后海的施工断面仍被淹没,无法正常施工;其次,由于需要过水,我们只能安排人员除青草、清理杂物等工作。11月8日,水位下降,部分施工断面露出水面,项目部立即组织设备、人员开始了全面的清淤工作。11月20日,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降临北京,雪下得很大,气温骤然降到零下十几度,连续几天都是如此,湖面上一片冰雪,地面上的积雪达到十几公分,天空中的能见度很差,可以说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项目部的职工仍在坚持24小时的施工,挖泥船、泥浆泵仍在不停的运转。住在帐篷里的工人们克服着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令人极为感动。由于湖中冰面太厚,高压水枪冲起的冰片到处乱飞,有几名工人被飞起的冰片打伤了脸部,可他们仍在坚持着。天上的雪花,湖中的水花构成了一幅战风雪、斗严寒的壮丽画面。

后海杂物的清理工作任务艰巨,由于多年没有清理,加上周围居民、游人众多,石头、砖块、树枝、生活垃圾布满了湖的四周,清理工作量相当大。泥浆泵对杂物的清理发挥不了作用,只有采取人工把杂物堆积起来运到岸上,然后用车拉走的办法才能解决问题。但挖泥船、泥浆泵正在不停地施工,根本没有劳力可调配。一声令下,项目部所有后勤人员在项目部领导的带动下全部赶到现场,利用夜深人静干扰少的时间进行清理。大雪仍在下着,天气相当的寒冷。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风雪的威逼下早已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进入了梦乡,街上的行人罕至,偶尔出现两盏车灯照射在银锭桥上,开车人和坐车人都没有想到,就在他们刚刚路过的桥下,还有一群奋斗在六海清淤工地的十三局人。桥下火热的场面很是感人,十几辆小推车不停地转动,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向人们扑面而来,灯光下二十多个人的脸上冒着热气,雪水、汗水混为一体,踏起的淤泥溅在身上冷风吹过后变成了一层厚厚的“盔甲”,更增加了身上的沉重。像这样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连续搞突击的场面对于项目部的职工们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工期紧、任务重,只有24小时不停地工作,才能够按期完工。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才能打出一场场漂亮的硬仗,进而树立起水电人的良好形象。

冰冻三尺,大雪纷飞。“六海”清淤的施工人员把寒冷和困难留给自己,把优美的环境留给首都人民。

大雪降临下的北京城,地面上的积雪厚达十几厘米,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使得湖面上的冰层在不断加厚,水上的输泥管线被冻住,定位于西海的挖泥船难以正常工作,只好采取人工破冰的办法。职工们拿起大木棒走上了输泥管线。由于冰层厚,力气用小了根本就砸不开冰,很多人手被震裂了,凛冽的寒风吹在震裂的伤口上,伤口像刀割一样疼痛。在冰层稍薄一点的地方,有的职工不小心滑进冰水里,刺骨的冰水顿时灌进衣服里,冻得连骨头都打颤。等他们艰难的爬起来时,浑身挂满了冰碴,嘴唇发紫。他们回去换身衣服,喝上口烧酒,又接着干了起来。

1998年12月中旬,“六海”清淤工程到了最后的阶段,中海、南海、北海、前海、后海的清淤工程基本完成,所有的淤泥都输送到了西海,且通过置放在西海和北京展览馆后湖的水电十三局海狸600型挖泥船将淤泥长距离输送到紫竹院公园大湖内临时存放。12月19日,工程指挥部发出命令,西海的清淤及淤泥输送工程必须提前到12月25日前完成。离最后期限只有5天时间了!由于西海是“六海”的供水渠道,为了保证中南海、北海的用水,西海的清淤工程已经暂停了8天的时间。而且,西海的水位此时已经降低,挖泥船无法全断面施工。

怎么办?项目部的几位领导急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16台泥浆泵即使24小时不停机也要半个月以上才能完成。经过充分研究,项目部决定,立即改变施工方案,挖泥船深挖基坑,然后定位在基坑内,拆除所有之前修建的积泥池围堰,调进大功率湿地推土机进行施工,将淤泥送到挖泥船的吸泥口中。项目部全体职工,无论是项目领导,科长、工程师还是普通职工,全部下到湖里清理石块、杂物,人工破冰与挖泥船施工同时进行。

整个西海沸腾起来了,挖泥船、推土机、泥浆泵的轰鸣声和着职工们搬运石块的号子声汇成一片,三台推土机一字排开,齐头并进彻夜不停,滚滚泥浆送到挖泥船的口中,又被它毫不客气地吞掉。在所有参战人员的积极努力下,12月24日,工程终于提前一天胜利竣工。

“六海”清淤工程,打破了北方冬季水面结冰状况下挖泥船无法施工的常规惯例,工期紧、难度大、企业信誉、社会效益等意义深远。说它是一场战争,却没有一点硝烟,说它不是战争却是那样的紧张激烈。应该说这是一场战斗,一场向污泥浊水展开进攻的战斗,向城市环境污染宣战,向洞内使人窒息的臭气、恶劣的工作环境宣战!其目的就是使水体还清、让环境变美,彻底改变北京市内城湖泊的水体面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工程的圆满完成,为我国的城市环境治理奠定了基础,探索了路径。同时,也使得中国水电疏浚人名扬京城,经济社会效益硕丰。


“六海”清淤工程位于西海施工中的海狸600-1号挖泥船


“六海”清淤工程中,在北京展览馆后湖施工的海狸600-2号挖泥船


1998年11月21日,时任水电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孙玉才(左四)、总经理助理刘起涛(左二)、办公室主任杜鸿礼(右二),在时任水电十三局局长童劲松(右四)、副局长兼项目经理何占颂(右三)以及项目领导的陪同下,雪中视察“六海”清淤工地之后,合影留念


原武警水电部队张津生(左二)大校视察工地


工程竣工后的什刹海秀丽风光


北京西海环境治理后的美丽景象


【打印】 【关闭】